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在太原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团体提案
 

    

关于我市建立公共突发事件 应急联动机制的几点建议


    健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,建立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行业的联动机制,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重要内容。近年来,我市联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。但是,由于部门职能的束缚等原因,联动机制的进程在某些方面相对缓慢。建议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现有体制下,建立更为高效实用的应急联动机制。

     一、我市各类公共突发事件隐患分析

     太原作为国家能源和重化工城市,人口密集度高,城市发展速度快,各类安全隐患多。按公共突发事件性质,大致分为四大类:自然灾害类、社会安全类、灾难事故类、公共卫生类。我市四类安全隐患都存在。比如,在自然灾害方面,我市有地震灾害、地质灾害、气象灾害的隐患;在社会安全方面,有群体上访、民族宗教、团伙犯罪事件等;公共卫生方面,有食品卫生安全、重大传染疾病、人畜疾病事件等;在灾难事故方面,有煤矿、化工、交通、环境、火灾等重大事故隐患。

     以上四类灾害,从安全的威胁来说,事故类和社会类紧迫度要强;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类的灾害面和影响程度更广。从布局来说,安全的防范重点不同,河西厂矿多,是事故类的主要隐患区;河东人口密集,财产集中,是社会安全类、公共卫生类需要重点防范的地区。其中,城乡结合部是各类安全隐患容易产生的危险地区。

     二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的几点建议

     城市应急联动,需要建立统一调度、协调行动的应急指挥机制;预案完备、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机制;技术先进、资源共享的应急信息机制;制度健全、装备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。借鉴近年大型公共突发事件,特别是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,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 1、建立高效的通讯和信息报送机制

     通讯和信息的快慢,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效果。一方面,现代化网络和通讯系统的发展,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;另一方面,现代通讯科技也存在薄弱环节,还没有一种完美的通讯技术能解决全部问题,比如移动技术的冗灾,无线频段的资源匮乏,海事卫星使用昂贵等。另外,对通讯设备的依赖,容易忽视其他多种信息渠道的建设。建议加强多种通讯方式、多种联络体系的同步建设,整合信息资源渠道,健全报送方式,使决策者能够最快掌握到可靠的信息。

     2、建立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

     部门和行业间建立联动机制,是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。在这方面,需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:一是完善预案体系。虽然大多数部门和单位都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但是预案可操作性不强、缺乏保障措施、相互之间不衔接的问题还比较多,缺乏实战检验。二是建立政府快速反应指挥平台。我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政府应急指挥技术平台,对于统一指挥调度来说,是一个不足。三是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。现在,许多部门之间已开始尝试建立合作机制,但是由于体制原因,在许多方面联合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,比如经费投资、人员、管理责任等问题。四是最大程度达到资源共享。我市各行业在队伍建设、装备配置、物资储备等方面,存在一定资源整合的空间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打破条框,建立问责制度,同时从财政、人事等源头把关。

     3、健全政府和部队的联动机制

     军队、武警在大型突发事件应急,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、群体事件处置中,起着关键的作用。政府和武警的联动,需要解决以下问题:第一,地方部门需要对武警进行针对不同类灾害事件的技能培训;第二,需要专业技术装备的投入;第三,对城市重点、要害、易损部位的掌握熟悉。军队除以上方面外,更需要的是加强协同指挥机制的建立。市级各类预案需要同部队支援地方方案相衔接,通过联合演练等方式,建立联合作战机制。民兵预备役武装训练和国防动员各项工作,要把各种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救援训练一起来抓。

     4、加强现代科技在应急联动中的应用

    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,许多部门建立了现代技术的快速反应系统。比如,公安的110指挥系统,交警的道路监控系统,消防的火警接警系统,公共卫生的120系统,城建的12319系统等。有的部门还建立了更为先进的评估与决策辅助信息管理系统。这些对于加强我市应急体系,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在事故灾难、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,科技运用水平还不足。已有的技术系统,也存在技术运用单一、人员素质不高、资源整合不够等情况。建议加强应急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,加强先进技术系统的科学建设和应用。

     另外,公共应急在区域联动、政府和基层联动等方面,都需要建立相应机制。强化预防管理、加强全面的综合防御是建设安全城市之根本。实现城市安全需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。城市应急体系建设,需要政府的统一指挥、部门的层级联动、社会的整体动员。联动机制的建立,需要明确目标,落实责任,科学管理,防患于未然。

    

 

© 版权所有: 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

电子邮箱:93bx@sina.com